据检测,今年草地贪夜蛾基数大,预计是一个重发生的态势。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草地贪夜蛾确实已经入侵我国。
01
草地贪夜蛾来袭,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但是很多人把草地贪夜蛾和粘虫混为一谈,其实他俩不是一回事。
粘虫在我国确实早就存在,但是草地贪夜蛾今年才入侵中国。截止目前为止,北方很多地方还没有大面积发生危害。
草地贪夜蛾的卵 半球形,卵块表面有雌虫腹部灰色毛形成的带状保护层。
草地贪夜蛾老龄幼虫在迁移期几乎为黑色,在头部具黄色倒 Y型斑,黑色背毛片着生原生刚毛;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粘虫的老熟幼虫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至浓黑,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粘虫的蛹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草地贪夜蛾的成虫粗壮,灰棕色,展翅 32~38mm;雌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但雄虫前翅更黑,具黑斑和浅色暗纹;后翅白色。草地夜蛾后翅翅脉棕色并透明,雄虫前翅浅色圆形,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微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地抱器缘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

粘虫的成虫:体长15~17mm,展翅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颜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草地贪夜蛾又叫草地夜蛾、秋行军虫、秋粘虫、伪粘虫,并不是粘虫。
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其后转移为害。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幼虫可钻入孕穗植物的穗中,可取食番茄等植物花蕾和生长点,并钻入果实中。种群数量大时,幼虫如行军状,成群扩散。
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
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此外,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区)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黑光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
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玉米生长季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云南、广西等周年繁殖区加强成虫诱杀、卵和幼虫防控,黄淮海夏玉米区及东北春玉米区加强迁飞成虫监测和防治。
草地贪夜蛾防治难度较高,难以一次性有效遏制,需抓紧在幼虫低龄期开展大范围防治和持续防治。
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2.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3.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
(2)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参考玉米田二代黏虫防控的虫口密度指标),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治。
(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该害虫的化学农药有:单剂: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虫螨腈,组合药剂:阿维菌素+虱螨脲、虱螨脲+虫螨腈、敌杀死+氯虫苯甲酰胺等)。